由“去去吧”想起

作者:蔺洪柏         发布时间:2013/5/19 20:30:14         人气:2685次

                       由“去去吧”想起

                      蔺洪柏 2006.7.14

我的一位忘年交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去去吧”,这是我们老天津卫的一句俗语。意思是“算了吧”、“过去吧”、“完了吧”,仔细琢磨这一普通俗语的内涵,却充满着做人处事的深刻人生哲理。当前,全社会都在构建和谐,据有的汉字专家解释,在汉字里,“和谐”是很好的两个字,从字形的狭义上讲,“和”字从“口”从“禾”、即人人有饭吃谓之和;“谐”字从“皆”从“言”,即人人能说话谓之谐。

老百姓怎样构建和谐?我觉得采取“去去吧”的处事待人态度,不乏是个好办法。

“去去吧” 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的包容态度,一个人生活在世上,从在职到不在职,总要与人打交道,只是群体的对象不同。只要与人打交道,就有支持你的,也有反对你的,对一个问题总会有几种意见出现。对不同意见甚至反对你的人,要求同存异,采取“去去吧”的态度,予以包容,非原则问题,不去较真儿。

“去去吧”体现了一个人的宽阔胸怀,一个人不能什么事都斤斤计较,大事小事,“牢不可破”,耿耿于怀。人生履历,不如意的事常八九,心胸要放宽,有时要“得过且过”。不能钉是钉、铆是铆,非得搞出个是非曲直来。遇到不如意不高兴的事情。付之一笑。“去去吧”仍到脖后。

“去去吧”体现了一个人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人生几十年,坎坎坷坷、有顺境,有逆境,回首往事,往往逆境多于顺境。客观对自己的评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还存在“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情况。怎么办?要采取宠辱不惊的态度,对自己的功过是非,让它“去去吧”,过去了就不要再想它,一切往前看,采取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知足常乐,静以修身。

“去去吧”体现了一个人的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每个人及其家庭,都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家家有矛盾,只是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一样。例如,子女需要父母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家中有病人,需要你长期护理;亲朋有困难需要你伸出援助之手等等。诸如此例,都会给你带来负担和烦恼。对于这些,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更不能视而不见。而要用唯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态度去认同、认可,妥善处理好。明知是“亏”,也要吃,而且这个“亏”还得吃的痛快,不别扭,这就需要“去去吧”,用唯物、现实主义,认头吃“亏”。

“去去吧”体现了处人处事的灵活性。过去,我们搞过“阶级斗争”,什么事情都上纲上线,只讲原则,搞的人人自危,提心吊胆。其实,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原则,许多事情都属于认识问题,都可以通过工作化解。一句“去去吧”,体现了对错事、错话、错误认识的谅解和“不予追究”,体现了政治上的宽松,体现了无碍‘大方向’的灵活主义态度。

“去去吧”体现了“难得糊涂”的中庸之道,郑板桥在注释“难得糊涂”这四个字讲,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这里讲出一个深奥的处世哲理。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聪明人往往是“糊涂人”,而什么都明白、都清楚的,恰恰是糊涂人,只是表面聪明,绝非真正聪明。不争名、不争利,不谋私、不斗胜,不出风头,于物无求,与世无争。遇事“去去吧”,不偏不倚,心态平和,这种中庸之道才是我们构建和谐应取的态度。

“去去吧”体现了一个人精神上的洒脱和思想上的高境界。老年人有几十年的人生阅历,遍尝苦辣酸甜各种滋味,所谓“老马识途”。因此,待人接物,为人处事,要豁达。要洒脱。一句“去去吧”,反映出一个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尘脱俗,事事洞明的高境界。

前一时期,有文章见诸报端,讲天津人的“国骂”和不良习俗,我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而我们天津有许多“津粹”,需要有人去发现和挖掘,象“去去吧”这类文明和谐语言就是其中的一例。建议有关专家多做这方面的工作。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