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碎归仓》--拾碎赘语

作者:萧维良         发布时间:2013/5/10 8:24:27         人气:2780次

                  《拾碎归仓》--拾碎赘语

                       萧维良 2011.2.18

我是全国解放后第二年秋末,独自赶着驴拉的石磙,轧过三十几亩过冬小麦之后,跟随远房祖辈人萧连举从北京东郊来广营村启步,踏上天津胜芳码头南岸一家玻璃厂学徒的。1953年提干,始终辗转在玻璃行业工作,眨眼半个世纪的时光已成自信并未虚度的履历。因为,在这漫漫而转瞬,匆匆而悠长的岁月里,我将工作的剩余时间,剩余精力,都投入到文学园田的耕耘里,但非是实现作家之梦,而起初以为或说文学于我,仅是当作宣泄少年时代情感被压抑的渠道。随后接受党的教育,认识了忠于文学者应有的社会责任,使我思想有了转折,遂把热爱党、热爱生活的真情实感和热情,化做不倦地从生活的泥土里,掘取、聚敛素材,提炼故事,抒发情感,表露认识的劳作,形成文字,且多有投给报刊,承蒙编辑厚待变为铅字。如此,好像本可以在慷慨赋予的大地上应该有更多收获,因了欠缺春种夏锄的能力,智力和努力,只有这些拾秋之穗的百万字之数。虽文品颇欠光彩,但均可谓吐我言抒我情之篇。时今,选其自以为看得过去的篇什成集,定名《拾碎归仓》。显有敝帚自珍之嫌,而是谷是稗,是美是丑,是好是歹,明摆浮搁,没藏没掖,不图人褒;褒也不足傲,不畏人贬;贬也无羞色。缘于文学作品本来就有呈人赏光批评之理,别无羞于见人之说。这里,作者期望赏光,敬待批评,感谢指正。

时光无倒流,记忆犹可复。趁此,我再叙当初为什么把文学当做宣泄被压抑情感的渠道?这要追问,一个童稚向少年蜕变过程中的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大背景下,所处的极为封闭,极为专制的家庭环境里,耳听到了什么?眼看到了什么?身心感受到了什么?

从老辈言传,爷爷辈以前的家庭经济状况中盛。爷爷萧永春,亲生母因产后病故。一年后,其继母生大女儿时,爷爷方值周岁,继母可怜没妈的男孩,便舍下亲生女将母乳予继子。爷爷可谓受恩继母哺育成人。成年萧永春是一位淳朴、善良的庄稼汉,种地为生,精通农活,耪过大地,是收秋时使风扬场的高手,是不错的车把式。后来娶奶子房一落魄户宠秀为妻;遂生有五男二女,男名:中间一个“进”字,顺序为:福、禄、祯、祥、禧。女名(略)。门里豪称“五福临门”。

伯父福,成年后投身一家酱菜园学买卖,后在临乡崔家坟富户崔克元于本村开的杂货铺当掌柜,遂撑起家庭的半边天,日本投降后,杂货铺和盘兑给伯父福。改铺号:福顺兴。合扇门上的对联为:福顺财源广;兴隆利泽长。斯时,店铺兴旺,日进斗金,因为,无日不在膨胀着积蓄以买地置产壮大家业的欲望。故此,仍举家老幼耕种着三十多亩自产和小量租产大田,过着勤俭清苦的日子,只是外无赊欠,内吃穿无忧,老当家的日有酒喝,生活无显眼变化。

而显现变化的是,随“五福临门”尤是伯父福的成器,奶奶则母以子贵,做了婆婆后,虽其婆母尚健,但自命不凡,突显至尊,登升为一家之主地位,俨然以“皇太后”作范,摆婆婆谱逞大宅门的霸气至极,终日手拿尺半长的铜锅铜嘴旱烟袋,又多是儿媳忙中过房装烟点火。若有外出归来时,儿媳们听得作为回家进门后信号的咳嗽声,必得迎出来分站两边,问候炎凉。有时因儿媳一句犟嘴招之不顺,或疑心儿媳跟自己的男人说她的不是,能整天不歇气儿地大骂几个时辰。且迷信思想浓重,有一回奶奶有病竟认为筐里养的一只野兔有灵,说要避邪,夜里睡下后竟叫几房儿媳成宿轮番用柳条抽打盖在身上的棉被(乃为传说柳条驱邪。周作人曾记:要从所依附的肉体里的妖气、死鬼赶出,需拿桃枝柳枝尽力抽打)。尤为令晚辈失尊的是,过年时,爷爷照年俗为继母跪拜,并叫一声:“妈,给您拜年啦!”奶奶便撇着嘴,不屑一值地讥讽说“哼,还妈妈哪。”若当家的烙个饼做点顺口吃的,从没有老太太的份。甚至儿媳们抱柴烧火,都得悄没声地不能让老太太发觉。否则也要挨数道。老太太和孙媳妇们吃一样的饭,看场院时,晌午饭常常是早晨温剩粥,一个不带嘎的贴饼子,有时老太太想吃葱,就从地里掐几个葱叶。这样还常受当家的非议。而有时剩下块烙饼什么的赏给我吃,我常舍不得入口,便捅给老太太吃。后来说我招事,若再给我点什么吃的时,就先听到嘱咐:别去招事啊。我想不是有惧,是为在失孝的良知上冲淡几许愧疚。因为,当时家庭经济条件不缺老太太吃的一口儿。重要的是老太太作为“后婆婆”在一家之主的心里没有位置。这种情况,唯在一个家庭里强势者对地位的占有而所能使然,也是封建制度下族亲关系的排异现象。

而老太太委曲求全,与人无争,且尽其能力为家里干点什么,春天我就跟她挖过野菜,或人吃或喂猪、或喂鸡。夏天老太太到野沟荒坡割艾蒿搓火绳,供家里点燃薰蚊子。秋天看场院。还常帮孙媳看孩子,老人80岁出头还常背着堂妹嘴里哼哼着童谣:“背背,摇摇,到姥姥家瞧瞧……”往返场院。孙辈及孙媳们也得到老太太的爱抚。任谁有个头疼脑热都可得到老太太暖言热语,或给按摩解痛。老太太对我尤是疼爱,冬天怕我吃凉蒸白薯肚子疼,每每总要把白薯搁炕头捂热。甚至觉得无能给予我物质的疼爱,便无可奈何地常说:“赶明儿我死了,到阎王爷那一定给你说好话。”至于对我时常挨打受气,更从心里给予深深的同情和无奈。当然,幼年顽皮,不听话,甚至毁物惹事,挨打不足记叙,而老太太看我挨打,多时是没名目,没原因,没道理,只是施暴者躁脾气暴发,或心里不痛快时的发泄,毫无育人价值。这些,不仅老太太敢怒不敢言,且家人知道,邻人知道,村人知道。如若我说打我者手掌上的茧是我后脑海磨出来的,或许无人会说夸张其实。然而,老太太不会知道,我每在家里挨一回打,便偷偷在西耳房西墙壁立柱上画一条二分长的横道,历经日月,就画了好多好多横道,竖排下来老长老长〖这里须作一插叙:西耳房是怎样所在?是农村标准建筑的所谓‘三间两耳——— 向阳正房三间加低于和小于正房的左右两耳,西耳房虽属北房,但被西跨房房山遮蔽,终年不见阳光,年久的窗棂掉了好几根,破陋的独扇门中间有个长一尺宽二寸窟窿,冬天拿一草袋堵住挡风。屋里四壁污黑,北壁贴有一张像陈年旧画似的发黄了的纸,一角耷拉下来。土炕上铺一领漏着炕坯的苇席。这便是我度过十年童少时期的蜗居,我曾一次大病就是在这里熬过的〗;要是在地里干活时挨打,就默默在地头用石块在界石上刻条横道,在北岗子一界石上画的最多。这每一道,都是肉体的疼痛,都是忍辱的眼泪,共有天地的见证。其所画道记下的一次在拉墒时被用抽牲口的皮鞭抽打,嘴巴上落下的麻花状褐色伤痂,直到我离家去天津时,还没有脱落。不过,当时只是刻记为诉,诉为畅心。不想孩提时所受凌辱和冷落倒形成我强志的催促力。然而,这些虽早已为岁月风雕雨蚀失褪无踪,但烙在灵魂上的疤痕是很难磨灭的。

我不忘老太太,是因为她在那样家庭环境里,老太太就是热炕头,让一个不谙世事的稚少在精神上感受到暖烘烘。记得老太太临病倒那天晚上,还在用破芭蕉叶

给我扇凉,天亮便昏迷在炕,后搬上堂屋停尸床,起初还想吃口倭瓜馅饺子,后来不吃不喝弥留七天,惟我叫老太太时,才疲倦地睁睁眼。后来,我跟大车去地里拉庄稼,老太太咽气时,我没在床前,更憾的是待我长大能挣钱时,却没有享受到一香一甜的尽孝。如今,只剩疼爱怀念个自知了。

伯父福,在父母面前是长子,在哥们儿中是长兄,在家庭经济地位上是主宰。

又在人品上,态度温和,言语有节,处事多以理服众。因此,在这大家庭里有一定威望。做为商人,他在那尔虞我诈腐朽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挣脱“无商不奸”这一囿圈。可也有同情与体量弱势者的一面。我常见他对前来赊粮食的穷户尚有几分厚道。有一年伏里,淅淅沥沥的“刨房雨”几日无晴无歇,陈金铠她奶奶拿着口袋到小铺赊粮,被二爷禄拒绝撅走,是伯父福拦下复接过口袋,给了陈家这一天难求的饭辙。可叹生有八个子嗣相继幼时夭折,似因此而对我心喜有加,在我幼时,他每天夜晚店铺上过门板回家时,必带回一包水果糖。我便把糖纸里的标示香蕉橘子等的图签,粘贴满满一块木板子,成为我童年趋美的戏作。有一回我去逛奶子房四月十五庙会,大伯父福给了我约五毛钱,见我买回一把苍蝇拍,一本《百家姓》,和给老人买了一块“豌豆黄”。此孩提之举更是符合他做本分人的标准和意愿而喜形于色。曾一次带我到西头儿剃头时,理发的问我是谁,伯父福颇有几分自傲地说:“是少爷”。听到我受那人夸奖时,又说“做个安分守已的人就行啊!”足见对我未来抱有的期许和寄托,而其言对我也影响至深,竟使我一生不忘规矩做人,以念念不辜负其期望即为恩报。我更留有深刻印象的一次是,约在1945年后“闹壮丁”时,一天傍晚,从善各庄刮来要打仗的传闻,很多不明真象的老老少少乱纷纷出逃躲避。伯父福夫妇欲南逃到平房郭华家(即福之妇娘家堂弟家),却没忘带着我,便可见,我在伯父福心里有着宠儿位置,或许只缘不便夺人之孤而作罢。再后,刘各庄大姑出于嫉妒便窜撮奶奶,称是担心老婶因老爹禧不务正业带子女离走,于是伯父福夫妇便有了一对过继来的儿女,而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在不惜自身克服了劳力、财力等多重负担,便对接过的儿女十分认真负起为人父母的责任,足可令今人后世敬佩和颂扬。

除上,我怀念伯父福,是因为他于我最大的恩功,是他以远见的目光看事,尤其是主张让我念书,使我有了懂得了为人须修身的起步,且从进学堂始,不仅适时供给笔墨纸砚一应学习用品和上学花费,还对有人常说我:“没出息。”或说“上什么学,还考秀才不成?”等等恶语不屑一理。还有人时常说:“还指他怎着。”意在对我不怀希望,阻拦我上学。而伯父福义无返顾,并亲自在家人面前发话让我去念书。因其一言九鼎,别人便不敢阻拦,我便赖以念过几年私塾。后来伯父福又费心托付远房祖辈人萧连举把我带到天津,给我找到出息的机会,使我融入社会。从此,置身党的阳光下,接受党的培养教育;党又送我带工资进工农速成中学接受文化教育,开始迈上人生成长的新台阶。

此后,我脚踏解放了的土地,身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一员,放眼开去,多彩生活,生气勃发,赏心悦目,感染肺腑,鞭我向上,促我奋斗。于是,责任感让我不能懒怠,时空容我有了文字积累。便集成《拾碎归仓》。今又写了以上一些话,除开头必不可少的礼节交代和应有的诚恳态度,其余权当书后赘语,以

晒吾胸中收藏,

呈伊闲里谈资。

                                            作者 2009年夏天记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