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槐树的絮语-2

作者:徐翠色         发布时间:2023/10/13 8:46:22         人气:407次

                 与老槐树的絮语

                    徐翠色

    中秋节之际,弟弟回了老家,给院子里那棵年过半百的老槐树拍了照片,发在了家庭微信群里。它竟然几乎有房子的三倍高了。主干又粗壮了许多,数不清的枝丫,粗细长短那么地有理有序地伸展繁茂,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隐约犹如一只苍翠的凤凰欲飞。院落里,多年没有人住,它却这般生机盎然地站在那个老地方。看了实在喜悦,又心生敬畏。

    打我记事起,这棵槐树已经长在了院子里。每年夏天,奶奶都会把饭桌摆在槐树下。一日三餐,腌蒜,或者腌辣椒,黄酱,或者豆豉,炒白菜,或者炒萝卜干儿,小米粥,或者玉米面粥,窝窝头儿,或者白馒头,鸡蛋汤,或者疙瘩汤,热汤面,或者捞面……全部是勤快的奶奶亲手做的。饭菜很简单,全家围坐在一起,吃起来非常香。我边吃饭,边听大人们唠着家常,享受着槐树翠绿、婆娑的枝叶带来的清凉,听着蝉们与鸟们的合唱……

    老槐树,当时这寻常的场景,您一定还清晰地记得吧?现在想来,实在是不着一丝渲染的极美好的诗情画意呢,是现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极奢侈的岁月静好啊。

    老槐树,爷爷与人为善,热心帮助乡邻,还有他英雄的故事,您一定记得吧?

    爷爷身体强壮,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一些技术性很强的农活都非常拿手,时常有人请他帮忙。一家人在槐树下吃饭时,或者放下饭碗歇息时,会有东家的喊着“庄爷”(在我的记忆里,村里男女老少这样喊爷爷的人有许多。因为我家辈分很大,也因为爷爷是很受人尊敬的),来跟他预约把耧耩地的时间;会有西家的喊着“庄爷”,来跟他预约扬场的时间。他总是有求必应,每次都乐呵呵地跟人家商量着时间。

    还记得那天,爷爷奶奶在槐树下忙着择花生,一个跟爷爷年龄差不多的老人喊着“庄爷”走进了院子。我恰好在一旁,听明白了这老哥找爷爷的缘由。他想请爷爷帮着写证明信,证明他参加过抗日活动。证明材料准备充足后,他就可以领取相关福利了。“只要我能够帮你的绝对没问题!”爷爷很是爽快。

    后来听父亲说,凡是曾和爷爷并肩抗战的人员找上门来,爷爷都一一打了证明材料,他们都享受到相关福利了。爷爷却从来没有去准备过证明材料,自然也就没有享受到相关的待遇。

    但是,爷爷和他婶娘一家人抗战的故事曾闻名滹沱河两岸。爷爷从小跟着婶娘长大。他的婶娘徐苑氏是村庄的抗日模范,在她的影响下爷爷十五岁就参加了抗日活动。他做过地下交通员,参加过区小队,做过县敌工部领导的通讯员,当过抗日村长。当时,爷爷一家人是当地最坚强的抗日堡垒户。他曾被日本兵抓进牢狱。他们想从爷爷嘴里得到更多抗日人员的信息。爷爷挨刺刀、受酷刑,从没有出卖过任何人,从没有出卖过任何情报。这些,爷爷很少对别人说。

    一位了不起的抗日英雄竟然在我的家里(听过许多抗日英雄的故事,虽感动,但感觉距我的生活很遥远)!听父亲讲完,我百感交集,激动、感动、崇拜……实在难以言表。

    尽管爷爷从来没有找人为自己做过抗日证明,但他头上、胸前、腿上……的伤疤一直在为他作证。一个又一个人来找他写证明材料,那不也是证明吗?四乡八邻的许多老百姓也都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抗日好汉。——他是响当当的真真正正的抗日英雄。爷爷说,抗战是他心甘情愿的,流汗、流血都值得,不需要什么回报。一直到今天,我常常以有这样    深明大义、英勇顽强、不计名利的爷爷感到十分骄傲。

    爷爷这个庄稼把式,是多么得了不起,多么得不俗啊!

    老槐树,您还记得我的父亲吧?

    父亲出生在1947年,是家里的长子,有一个姐姐、四个妹妹、一个弟弟,结婚后又养育了我们姐弟三个孩子。在那些贫困的年月,他受过多少累?吃过多少苦?为了家里的老老小小,他曾忍着病痛骑车跑几十里路贩卖秧苗,跑一百多里的路贩卖鲜鱼,他曾参加打井队没日没夜地工作,他曾育红薯秧、开磨坊、弹棉花,他曾办木材加工厂、养殖场……他患有哮喘,却像壮小伙一般地干着种种农活。他的家庭责任感和面对苦难生活的顽强不屈,深深地印在了我心里。

    父亲的热心肠我也记忆犹新。收购玉米、花生的,换花生油的,铸锅补盆的……对这类远道儿来村子里做生意的,有不少回,他都热情地端出饭让他们充饥。城关一个长年卖烧鸡的来我家买淘汰鸡(当时家里养鸡),到中午才收拾停当,准备骑车走了。“刚好面条煮熟了,出门在外不容易,你这会儿也肯定饿了,一起吃面条!”父亲拦住他。这位叔叔推辞了一下,见他诚心诚意继续邀请:“哥,说实话,我一大早儿出来还真是饿了。”就留下来一起吃午饭。这位叔叔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都比我们大,可因为跟热心肠的父亲交往很是投缘,后来非得认我弟弟为干儿子,与我家当亲戚走动……

    老槐树,您还记得姑姑们和叔叔吧?

    姑姑们下地做完农活,一回家就在树下铺开席子绣花。她们巧手在雪白的底布上飞针走线,绣出五颜六色的漂亮图案。多绣一块,贫苦的大家庭就可以多增加一份收入了。她们还会用彩线在我和姐姐的新衣服上绣上一丛花儿,或者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叔叔考上了师范学校。每次放假回家,他从早到晚都不闲着。清早、中午他都会搬个板凳坐在槐树下。或者捧一本书,一声不吭地埋头读着;或者拿个小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说英语;或者放一摞稿纸在膝盖上,摇动着笔杆写了又写……“要像那航船/张开风帆/去乘风破浪/追逐美丽的梦想……”上学前我就会背这诗歌,是那时我们家这第一个文化人在槐树下一句句教我的。上午、下午他会随家里人去干农活儿。锄地、浇水、割麦子、收玉米、摘棉花、刨花生……有时,还会跳进沤粪坑出粪。什么活儿他都不惜力气。村里人都说他有出息,考上学了,不用再做农民了。当时我觉得,他除去多了上学、看书的事儿,跟其他农民也没什么两样。

    老槐树,您还记得吗?母亲每天清早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烧水。水烧开后,她先用开水把碗烫一下,再打个生鸡蛋进去,快速搅拌一番,然后舀了滚开的热水冲入,最后点一点儿酱油和香油,有时是搅入一勺白糖。那白玉般的碗里,像盛满了雪白与嫩黄相间的云絮一般。暖暖的香气在房间里氤氲开来……母亲让患有哮喘病的父亲趁热喝下。这件事她一直坚持了几十年。就算有时两个人吵了架,也照常不误。善良的母亲跟父亲一起辛苦养家,共渡一次次难关。女人的活计她做,男人干的重体力活,她也从不发怵。院子里的晾衣绳上,总会有她晒出的被褥、洗净的衣服。她没什么文化,但她的善良、吃苦耐劳深深影响着我们。

    老槐树,您还记得吗?那些年的春节、八月十五前,已出嫁的五位姑姑和已参加工作的叔叔都会赶来,都会送爷爷奶奶一份好吃的,或者其它礼物。我的父母也一向例行着这项仪式。表兄弟、表姐妹和我们姐弟共有十多个。我们这些晚辈从小就目睹长辈们孝敬老人。长大后也都像他们一样对待爷爷奶奶和自己的父母。这两个节日给老人送礼物的仪式也都传承了下来。

    老槐树,您可记得?姐姐心灵手巧。她七八岁就会做饭,烙饼、蒸馒头、擀面条、炒菜都很利落,并且都做得很好。后来家里养鸡,记得给鸡拌饲料的活儿,她干得也挺多。她总是谦让任性的我,常常帮母亲照顾幼小的弟弟。姐姐初中毕业时曾在预选考试中取得考饶中资格,即便考不上也可以选择复读再考。可是她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放弃了学业,进入了织布厂工作,帮助父母供我和弟弟上学。

    老槐树,您可记得?我弟弟上五六年级的时候,爷爷不幸瘫痪在床。为了帮奶奶照顾爷爷,弟弟搬到了他们的房间。每天早晨,弟弟会帮奶奶一起给爷爷仔细穿衣服,也常常跟奶奶一起用心地给他喂饭、翻身、换被褥……就这样一直到爷爷离世,他坚持了三四年。小小的他帮了家里的大忙。

    老槐树,您可记得?在这个院落里,有多少回啊,我仰望着您和自己头上的星空,畅想青天之上的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思索生命的真谛……

    老槐树啊,几十年过去,您陪爷爷、奶奶守望着子孙们成长;您陪父辈们顽强地前行;您望着我们去追逐梦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您见证着三代人的苦乐、坚守、传承……

    老槐树啊,您目送着爷爷、奶奶、父亲走了,陪我们一次次流泪、怀念。看到您,他们的音容笑貌又全闪现出来了,他们的慈爱又环抱了我,他们美好的品格又照耀着我。我突然觉得,您也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亲切的一员,要不,怎么看到您,我就想起了过往的许许多多?

    老槐树啊,在这个院落里,您多么像一部沧桑的书,年轮里都记录着我们这个大家庭一幕幕的过往。细细品读,普通而又荡气回肠!

    老槐树啊,在这个院落里,您多像一把巨大、翠绿的火炬,一枝一叶都闪烁着纯净的生命之光。我已擎在心里,擎在我生命的道场里。您将伴我去实现由来已久的人生梦想。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