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父的才艺影响

作者:赵树标         发布时间:2022/1/27 8:34:56         人气:688次

               一介愚夫文学路(连载)

                一、祖父的才艺影响

                         赵树标

傻瓜种瓜,种出傻瓜,惟有傻瓜,爱我中华。

2021年,我“光荣在党五十年”,而作为一名媒体所说的文学发烧友眼中的“草根作家”,我的文学之路也走过了五十个春秋,五十年文学之路,没有宏篇巨著,也没有成为名家圣手,深感惭愧。但回顾总结一下一介愚夫走过的五十年文学之路,也是有必要的。

文学,是用文字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对写作爱好者来说,愚以为文学是一个非常神圣而美好的字眼。

我走上文学之路,最初纯属于兴趣爱好,后来,由于这一兴趣爱好,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写作逐渐成为我生命的组成部分,读完大学中文系,我认识到,文学写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利国利民。这样写作就进入了“文学自觉”,再也停不下来,不论什么情况一直傻傻地写下去。这,可以视为我在文学道路上成长的“三部曲”。

19495月出生在河北省饶阳县滹沱河畔一个贫苦农家,1971年,在部队正式开始文学创作。五十年的文学之路,可以分为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先从根说起吧!

     祖父的才艺影响:

 我的祖父名叫赵福顺,1911年出生在一个中国早期工人家庭,其父亲赵万春11岁进天津一家织布厂做童工,积劳成疾,24岁病死家中,那时祖父刚刚满月,苦难中长大的祖父,后来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贤孝之人。

(家族堂号“福顺堂”,先祖像摆放在我的书房。)

他一生有很多朋友,其中一位就是著名作家方纪。方纪纪实长篇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写他,人称“半拉圣人”,说他是“念过书,有文化,能拉会唱,骂人从不带脏字。”当时,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和孔孟那样的大圣人相比,能跟上他们一半,已经很不错了。

他能成为这样的人,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我的太祖母张凡,老人家虽没读过书,但知道文化的重要,她觉得,人,尤其是男人,要在社会上立身顶家过日子,没有文化可不行。尽管孤儿寡母生活艰难,她还是卖房子去地,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人,并送他到私塾念书识字。

我的祖父赵福顺,人聪明、懂事又肯学习,成年后在村里被称为“四大能人”之一,即“能说会道”的赵福顺。他青少年时期是村里“哈哈腔剧团”的鼓手、琴师和演员,文场,武场,都拿得起,放得下。他曾在《窦娥冤》、《花田错》、《河伯娶妻》等传统戏中饰演女主角,在《猪八戒背媳妇》的折子戏中,本家叔叔扮演猪八戒,他演小媳妇,演到哪里都是满堂彩。

 “七七事变”以后,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村成立了抗日剧团,祖父赵福顺和老娘孤儿寡母,是抗日堡垒户,祖父是抗日剧团的头号骨干,除了给本村的剧团写戏、编节目,还给冀中抗日剧社写了不少节目。那时节目的主题主要是抗日爱国,参军参战。他创作的评剧《八里庄》,是最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抗日剧目,剧本是他自己写的,导演也是他。一出戏,编剧、导演、做鼓、指挥都是他一人。

 1947年他作为村贫农团的会计,参加了党组织派到村里的著名作家方纪领导的土地改革。方纪深深了解赵福顺的为人和才华,并称他是自己的老师。天津解放初期,文化人才缺乏,已担任天津市文化局长、文联主席的方纪给我祖父来信,叫他到天津工作,祖父觉得,在文化方面咱在村里算个人物,但到了大城市大机关恐怕就不行了。他谢绝了方纪的好意,这一个自知之明,使他失去了发挥其文学艺术才能的好机会。

 我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从小爱说爱唱,上学后喜欢作文,深得祖父的关注和厚爱,不懈努力,终于小有成就,读到我的作品,我的几个堂妹,在微信中不止一次留言:“大哥,你的文才随咱爷爷!”是的,我终生感恩我的先祖,把他的文学天赋遗传给了我,编创族谱,我把我们家的堂号定为“福顺堂”,就是为了纪念我的祖父,在我的书房,摆放着赵氏开姓始祖造父和先祖赵福顺的图像,就是感恩他们。2021年,爷爷诞辰110周年,我写了《祭祖父文》悼念他,202110月这篇祭文与我的个人传记以及诗词《沁园春·赵》一起入选《中华人物志》这部即将出版的典籍。(待续)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