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 方纪列传

作者:赵树标         发布时间:2021/4/29 8:28:19         人气:1848次

老桑树下的乡愁贤达篇

著名作家 方纪列传

方纪,现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他191910月生于河北省冀中平原束鹿县(现为辛集市)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冯骥。1939年到延安后,改名方纪,后来就成了他的主要笔名。

1947年冬天,他在我的故乡革命老区饶阳县影林村参加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领导贫苦农民翻了身,并以影林的人和事为背景,写下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老桑树下的故事》和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为国家、为民族,更为影林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影林和影林村的子孙后代会永远记住这位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

除上述作品外,方纪还著有评论集《学剑集》,散文集《长江行》,诗集《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散文代表作《挥手之间》等。

方纪自幼在外祖母陈家长大,中学毕业后到北平读书,1936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鲁迅领导的“左联”,开始从事文学工作。抗战开始,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做政治宣传工作,1939年到延安,延安时期曾在中央党校、文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得到过毛主席亲笔改稿。

解放战争时期,在《冀中导报》工作,参加过土改工作队。解放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1949年后曾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等职。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延安生活和解放战争、 农村土地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时期。

在革命和写作生涯中,方纪的一段“跨国恋”很是动人的。方纪爱人黄人晓,原是泰国华侨。1940年初,为了拯救惨遭蹂躏的祖国,她毅然离别家人回到中国,是年春天辗转到延安。黄人晓把毛泽东看望关向应的事写了一篇题为《毛主席看望关向应同志》的通讯,发表在《解放日报》上。作品感人的情节,生动、明快、洗炼的文笔,娴静、高雅、清新的文风轰动了整个延安。方纪读到这篇文章后采访她,初次交谈两人便深感相见恨晚,在多次接触中二人心灵碰撞出爱情的“火花”,194281日二人喜结秦晋,并一生一世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堪称“以文为媒结连理”的革命文学伉俪。

方纪同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他的小说、散文、诗歌、理论文章与书法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达到很高水平。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坚持深入生活,写自己熟习的东西,从不闭门造车,向壁虚构。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他满腔激情的创作作风,受到各地作家的普遍称赞。

方纪是一位有才气、有灵性的作家。1958年他的短篇小说《来访者》,在国内外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英国的詹纳尔说:“在我了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作品中,在艺术力量和老练程度上,没有其他作品能与《来访者》这篇小说媲美。”

就是这样一位深受人民爱戴,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家、艺术家,文革中却受到残酷迫害,造成严重病残。动乱结束后,方纪的冤案得到平反,1979年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

1983年元旦,方纪在土改中结识的农民文友赵福顺的孙子赵树标,从华北石油学校去天津看望他,方纪和老伴黄人晓见到当年故人的后代非常高兴,方纪用他的左手(因脑中风致残右边支配不了,说话也困难)紧紧攥住赵树标的手,深情地说:“呕,你是…赵…福顺的…孙子,你…爷爷…好吧!”

交谈中,方纪拿出新版的小说集,还有曾在饶阳生活工作过的女作家柳溪的小说集《生涯》,在扉页上书写“赵树标同志,方纪左手”9个字,加盖印章,送给赵树标。并表达了想再回影林看一看的愿望。赵树标当即表示,在他认为方便的时候愿意陪他一起回影林,但由于身体原因,方纪未能如愿,实为憾事。

        1998年,方纪在天津病逝,享年80岁。

             (赵树标 文∕图)

相关链接:

方纪,“老桑树下”的人们想念你(待续)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