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过去的家园

作者:贾少君         发布时间:2013/4/5 11:53:16         人气:3933次

                                回忆过去的家园

                            贾

  当人步入老年,往往会回忆起童年的事情。对家乡美好的田园风光, 常在脑海中萦绕,久久不能离去。故乡不是什么名山大川,只是个普通村落。但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着特殊的感情,对这方热土始终不忘。退休之后,有了闲暇时间,终于踏上回到家乡之路,来到阔别多年的故土。

  家乡在太行山东麓,属于丘陵地带,山峦起伏,河谷纵横。村庄就在山丘之上,且东南两面有溪流环绕,村北有大河流过。村东面有古寺庙一座,据说村名的来历,与寺庙有关,即叫寺庄。

  自幼时,就铸就了“性本爱丘山”的性格,对家乡的地形地貌、 风土人情、一沟一壑、花草树木,都记忆犹新。在那旷野的山丘之中,跑来跑去,真是感到无比的惬意。当然,这是金色童年的情景,如今又陷入深深地回忆之中。

  村东面的寺庙,名曰:“天王寺”。占地百余亩,座北朝南。寺前有清溪流过,沿寺东侧转向村北,与大河交汇。溪流蜿蜒曲折,水清如澈,鱼虾可见,一年四季从不干涸。寺庙周围,古树参天,绿草如茵。沿溪流两侧,形成一条绿色屏障。寺内有三座大殿和东西配殿,大殿前有三尊大型石雕座佛,高约三丈,左右两侧各立石雕童男童女像各一尊。大殿旁有两座赑屃(俗称龟)背驮石碑。寺庙西南角处,有一座宝塔,呈六角形,塔底部六面均有大型方砖浮雕图案,甚为精美。寺庙布局,气势非凡。站于山丘之上,看其寺、观其景,使人想起一句名言,“天下名山僧占多”。该寺修建于何年代 ,目前已无从考证。由于年久失修,大殿与配殿早已坍塌,其他建筑尚存。但从寺庙内残留物品分析,发现有汉代陶罐等器物。由此推论,年代已相当久远。在清代末期,寺内香火不断,仍有和尚在寺内居住。

  寺庙南边,随地形修建有大型石坡路,用条石铺就, 每块石条宽约一米、长约一米五。路宽有八到十米,有一百多个石阶,名曰百蹬坡。沿此坡向上, 即可到达村南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古槐树,此树高约八米,树围需四人合抱,据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此槐树在当地,也是远近闻名的。更是寺庄的一个重要标志。由老槐树向北,只需走数十步远,即有一口古井。乡人称为 “官井”,深九丈,建于何年不可考,但从井旁安装辘轳的条石上,所刻文字记载,重修此井是清代道光十五年。此井水质很好, 水源充足,即便是大旱之年,也从不干涸。此井的清泉水,已哺育了村中世世代代的乡亲,也是附近村庄而闻名的。

  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我非常崇敬寺庄村自古以来的三项遗存,也可以说是三宗宝吧!那就是“古槐、官井、天王庙”。村庄是傍庙而建,世代乡亲也维护了庙宇,使其香火不断。村中只有几十户人家,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古朴的民风民俗,按照约定俗成的传统方法,维系着乡亲之间的交往,和睦相处。为了保持村中的整洁, 每户农家都在清晨洒扫院落或户外的街道。人们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经济上不算富庶,但是还是能够自给自足。人们以种田为主,也在村中周围广种果树, 以梨、枣为大宗。还有的农户搞养蜂、养蚕、纺织等副业。

  每逢春季,村旁的桃园,花满枝头,迎春怒放,远远望去,犹如一片粉红的世界。桃花刚落,梨园的花朵又雪白一片,霎时间大地又覆盖一层银装。两园之间,只有一条溪流相隔。河旁边又长满了茁壮的芦苇,溪边柳枝低垂,白杨参天,错落有致。每逢到农历小满节气,各种鸟类,来此筑巢,繁衍后代。日出之时,可以到此聆听各种鸟的啼鸣,使人赏心悦目,流连而忘返。在这种环境中,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谷穗,遍布原野。成片的枣树林,红枣压弯枝头,又是个丰收年份。当打枣时,红枣落满地,如同在地上铺了一层大红地毯。而且当地的优良品种,如穿竿大枣(鸡蛋大小)和胎里红小枣,个大、肉厚、糖份高,是远近闻名的。除当地食用外,大部分销往外省市。

  至于村中的树林,几乎到处皆是。但值得一提的是村北有一棵古柏树,生长奇特,树虽不高,但向两侧生长,呈倒八字形状。树干也需要两人合抱,据说树龄也在千年以上。树冠远看像一条巨龙,乡亲俗称“九龙柏”,也是当地的一景。

  以上对家乡的回忆,是儿童时的概貌。当时我走遍了周围的山山水水,对 每个景致或一草一木,瞬间都在脑海中成为定格,至今不忘。

  此次回乡,先到村外各处观看,不禁使我大失所望。今日家乡的景色,与我童年时期大不一样,可以说是面目全非。天王庙遗址,已荡然无存,古槐树被周围新建的住房所包围,九龙柏不知被何人砍伐,至于村周边的树林,早已无存,枣树林与桃园更不见踪影,成片的苇地,也已经消失。整个村庄周围,除了耕地以外,而是光秃秃的一片了。见到此情此景,与我脑海里原来的田园风光,判若两地。伫立在山丘之上,思前想后, 无比感叹。是何原因,竟变成今日模样?回到村中,在观察乡亲父老的生活情况,确实较前有很大的改善。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农户盖了新房,有的购买了机动车辆,小型农机具,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农家也用上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也普遍地应用。家家户户看上了电视,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国家大事。所种的粮食,年年有余。年轻的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增加经济收入。乡亲们的生活质量,较前有很大的提高,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家乡已从几十年前的自然经济中摆脱出来,应当说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也使我进一步思考一些问题,那就是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眼前的利益。当地的群众,多是靠山吃山, 对一些矿产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即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树木的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至于年年喊植树,就是看不到树林。保护环境,是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谈话间,乡亲们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差距还很大。为了改变当前的环境保护状况,还需要提高乡亲们的认识,积极行动起来。同时,还要当地政府下大力气,认真抓好。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和一片蓝天。

                       2001年12月6日


  • 文史知识
  • 请您欣赏

中国文化渊源留长,浩如烟海,近几年,我将整理过的一些文史资料性的文章,汇总归类,以方便大家共赏......

去看看>>